
观日月星辰同辉有感
储中亮
苍穹寥落无限远,太白清晖照万年。晚风拂拂催人老,明月寂寂落日残。澄怀观道独登高, 静照忘求自凭栏。性空缘起心即物,如如不动随类现。
注:
1. 日月星辰:三才者,天地人;三光者:日月星。
2.太白清晖:太白金星,即启明星。 清晖:明净的光辉、光泽
3. 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——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
摘自《山水有清音》作者:葛晓音 北京出版社
“澄怀观道”是晋宋时期宗炳说的:“老疾俱至,名山恐难徧睹,惟当澄怀观道,卧以游之。”(《宋书·宗炳传》)所谓“澄怀”,是说诗人要让自己的情怀、意念变得非常清澄,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,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藏的自然之道。所谓“观道”,指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。
“静照忘求”是王羲之在一首诗里说的:“争先非吾事,静照在忘求。”(《答许询诗》)意思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。西晋以后,士大夫讨论老庄哲学中“自然”这一命题的风气很盛。东晋永和年间,有一些名士、名僧,如许询、孙绰、谢安、王羲之、支遁、晋简文帝等人经常在会稽山阴一带,清谈玄理(老庄的哲理),并在这种清谈的启发下写了不少玄言诗。这些诗的主题就是山水体道。
“澄怀观道”就是让自己的情怀、意念变得非常清澄,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,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含的自然之道。
“静照忘求”则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促使诗人们在山水中返观最合乎自然本真的天性,淘洗自己在世俗中沾染的尘滓。
4. 性空缘起:缘起性空。所谓“缘起”,就是说: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,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。所谓“性空”,就是说: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,本性是空的;如果自性不空,则不能有,这就是“真空生妙有”的意义。
《法华经》中云:“如来见于三界,不如三界所见,非如非异。”所见对象虽同是三界缘起,但所悟解的却与三界众生不同,佛陀悟到的是缘起假名有,是最深刻、最彻底的缘起真义。
5.心即物:心被物转,即是众生;心能转物,即是如来。也是王阳明的"心外无物"。
6. 如如不动:
【出处】《金刚经》第三十二节:“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何以故?”
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
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。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,心里不产生执着。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;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,指他们面对一切事物,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。
【示例】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七回:“渺渺无为浑太乙,如如不动号初玄。”
【释义】好像在动,又好像不动,动与不动间并无明确的界限,与之相对的是孔子在《易经系传》中所说的一句“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”
南怀瑾老师曾说: 很多人念完金刚经,木鱼一放,叹口气:唉!一切都是空的。告诉你吧!一切是有;不过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(来自《金刚》经最后一个四句偈)。这是方法,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,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?「不住于相,如如不动」。
7. 随类现 《大乘起信论》:佛曰:“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”。“不变随缘”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境界。佛菩萨在十法界内示现,应机说法,随类现身。不墨守成规,既坚守佛法的真义,亦能适应当下的环境,就是“不变随缘”。